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小驚喜

在一場聚會中,主人們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個小小的長方體禮物盒,要寵物拆開。
寵物感到膽怯,會是甘油球嗎?她可不想在聚會上被玩後庭啊。(艸)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MeToo

Suggested by a friend: If all the wom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harassed or assaulted wrote "Me too" as a status, we might give people a sense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problem. -Alyssa Milano


演員Alyssa Milano在Twitter上說,「朋友建議:如果所有曾經被性騷擾或是侵害的女性都在動態上寫"Me too",我們大概就能讓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個概念。」
#MeToo這個hashtag已經在Twitter上引起串聯,希望更多有類似經驗的女性,甚至其他性別也能一起參與,讓更多人知道。

不久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出版,掀起一番討論,我才知道身邊經歷過肢體性騷擾甚至侵害的女性朋友比想像中的多出太多,這還不包含言語跟文字上的騷擾經驗。此波電影圈內Harvey Weinstein利用權力騷擾威脅女性演員的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別再視而不見了。經歷過性暴力的女性們,並不是少數,事情會發生並不是她們的錯,而是整個文化讓我們以為理所當然。

Liz Kelly分析性暴力形式的文章'It's Everywhere' Sexual Violence as a Continuum讓我讀到非常氣憤與難過,而她所寫的卻又在各處不斷發生著。它讓我想起曾經好努力好努力忘掉的回憶,但是如果我們繼續把它當作一件件偶發的小事、繼續忘記,人們就不會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可怕。

Me too. 這些事情也發生在我身上過。

//穿著高中制服,在公車上被年長的男性盯著打手槍。

//在網路上被男性用各種下體的照片打招呼搭訕。

//在bar被陌生人偷摸屁股,而且在場不只一個女生被摸,那個人摸完之後就溜了。

//說好了不會有性行為的輕實踐,結束要離開時被阻擋,以各種理由要求我留下,最後為了趕快離開只好幫他打手槍。

//參加同志大遊行,被媒體未經同意拍攝而且流出照片,在反同團體的網頁上被惡意利用、被人身攻擊、被以肢體暴力與性暴力的威脅恐嚇。

//去唱片行被老闆搭訕後毛手毛腳,拒絕飲料與邀約還被問是因為有男友還是同性戀,最後差點被逼到牆角,嚇到奪門而出在大雪中狂奔兩個街區才敢停下來。對,大雪中。我穿著兩層褲子、毛衣、羽絨大衣、戴毛帽。別再說是因為女性穿著暴露,企圖勾引男人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為什麼要預設異性戀女性就應該答應你突如其來的性邀約?

我們給女性的環境(至少我家是這麼教導的),是:
走在小路巷子中,看到男人要保持距離。
晚歸的回家路上要把鑰匙夾在指縫之間,或是攜帶防狼噴霧,或是緊握雨傘。
在家也不能穿會激凸的衣服,因為有男性的家人在場。
應該要害怕家人的男性朋友。
不准跟男性單獨出去,不論是看電影、做報告、參加研討會,除非是以交往為前提。

但是做到了又怎樣?事情還不是發生了。如果我避開了又怎樣?加害者只是會去找另一個受害者。

這些全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而這些事並不會只發生一次、兩次,也不會只發生在少數人身上。性暴力的事件對於受害者來說並不只是單次的事件,它們帶來的還有心理層面的長期傷害,甚至在每一次聽到類似情形時都會再度感到恐懼、憤怒、自責與無力。Me too. 這些情緒會在我每一次想起、敘述的時候再次出現。

#MeToo只是一個串聯,還有很多人與事件是不敢講的、不願講的、不能講的。希望大家能想想,在#Metoo之後還能做些什麼?看見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我們能不能讓身邊的環境變得更友善,讓性別平等,讓「認為能夠藉著權力得到性的強暴文化」消失?